今年2月1日起,深圳市各级政务服务中心相继开出了“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一个多月来,总共受理群众和企业反映“办不成事”业务121单,日均受理“办不成事”相关反馈4单,其中100单已经完成协调,其余业务正在推进协调中。
民有所需,政有所为。“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解决了企业和群众办事过程中遇到的疑难事项和复杂问题,体现了深圳把政务服务中每一项工作做实做细。深圳正用一流政务服务提升办事群众的便利度,为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实现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为优化办事流程“兜底”
长期以来,深圳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运用技术手段、改革办事流程来实现“一键预约”“只跑一次”,让“办成事”越来越方便、越来越简单。为了应对“疑难杂症”,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就是做好最后的“兜底”。
3月6日,深圳市鹏峰贸易有限公司需要急开发票,但是被税务局告知,由于“二手车交易市场经营者备案”业务未进行备案,导致其发票不能打印。其业务经办人在广东政务网办理时得到提示,该业务需升级到l5,其目前等级是l4。
办理实名核验等级升级业务,需要带企业相关证件现场办理,但该企业有特殊情况不能及时带齐材料。在这样的情况下,经办人拨打市政务服务中心“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电话寻求帮助。
市政务服务中心“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将该企业情况录入了民生诉求平台工单系统。3月8日,市商务局流通市场处工作人员联系了该企业办事员,告知其“二手车交易市场经营者备案”业务申报渠道和方式。经过部门指引,该企业成功办理发票开具业务。
碰到这样因为办事条件不满足、网上流程“跑”不下去的情况,企业往往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既不知道找谁去问,更不知道找谁去办。这时,“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的设置,就帮办事群众解决了“办事无门”“无人可问”的困难,最后通过窗口牵线搭桥,联系上对口部门,在后者指导下跑完后面的程序,直到最后“办完事”。
“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为优化办事流程打上最后“补丁”,有这样的“兜底”服务,群众办事更加方便、更加省心、更加满意了。
为集成政务服务主动作为
“办不成事”的背后,还可能牵扯到多个部门需要跨部门协调。解决部门协同问题,需要政府部门积极作为、主动作为——不是用一句“不能办”“不好办”来搁置,而是用加强合作、改革集成的办法来解决“怎么办”“要办成”。
许先生在网上办理了社会团体登记证书到期换证业务,到市政务服务中心现场领取新的社会团体登记证书。窗口工作人员发现系统提示税务数据异常,无法进行打证发证。
许先生便将其情况反馈到“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在收到问题反馈后,市政务服务中心与民政、税务、标准院等4家单位召开沟通协调会,厘清申请人在办事过程中的症结问题,确定解决途径,最后告知许先生待其处理相关涉税事宜后即可打印新的证照。
“换证”看上去是一件小事,但办起来一下子牵涉到4个单位。市政务服务中心迅速行动,召开会议、厘清问题、确定办法,最后解决难题。以“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为抓手,解决协调审批部门、加强跨部门协作等难题,为深圳政府部门自我加压、敢于革新作了一个新注脚。
为创造一流营商环境添彩
办事不“烂尾”,难事能协同。“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开设,背后离不开建立制度建设、机制保障。
2022年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的指导意见》印发,要求各级服务中心设置“办不成事”反映窗口。
深圳第一时间将这优化政务服务的要求落地,并以先行示范的标准自我严格要求,通过立法先行加强制度保障,将相关措施固定下来,将协同机制建立起来。
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后出台的《深圳市政务服务投诉处理暂行办法》,自2023年2月1日起施行。根据《暂行办法》,市、区政务服务管理部门应当依托窗口服务单位,选定相对封闭的场所设立投诉协调室,加挂“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牌子,配备专职投诉协调人员,专门受理政务服务投诉,全面实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理制,明确投诉处理实行“登记-受理-处理-办结-评价”全过程闭环管理。
来源:深圳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