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是深圳市第四个“11·8垃圾减量日”,当天下午,在深圳市南山区餐厨垃圾处理项目现场,一场特殊的分类减量活动隆重举行,在国家农业农村部、中国农业科学院等相关领导和专家的见证下,深圳市南山区餐厨处理项目荣获“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餐桌剩余物饲料化利用示范基地”授牌。

  南山区厚植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实现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优势,推动政企联动,先行先试、主动作为,率先探索推进餐厨垃圾饲料化利用新技术,将南山区餐厨处理项目打造成全国首个示范基地,为推动垃圾分类,实现资源深度循环利用,维护粮食安全工作,做出了先行示范。

  多年来,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解决进口豆粕被制约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国把饲用豆粕替代减量提高至粮食安全的重要位置,“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将餐桌剩余食物饲料化利用研究列为重要研究内容。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1年11月发布《粮食节约行动方案》,提出要加强饲料粮减量替代,推广豆粕减量替代技术,探索推进餐桌剩余食物饲料化利用。今年9月,“中央企业餐桌剩余食物就地饲料化利用社会责任行动”正式启动,目前已有20余家中央企业参与。

  深圳市坚持绿色发展,以先行示范的担当和标准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走在全国最前列,2011年被列入国家首批餐厨垃圾处理试点城市,全市每天产生餐厨垃圾2000余吨,目前厨余垃圾分类率提高至27.1%,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提升至47.2%。

  在此基础上,深圳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优势,探索餐桌剩余食物绿色化、资源化、减量化的有效途径,将其转化为替代饲料原料,有效促进餐桌剩余食物的高效利用,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深圳市作为大湾区的桥头堡,通过多年的不断投入,取得了全国领先的垃圾分类成果。南山区作为紧邻前海的经济发达区域,在政府主管部门的大力帮助与扶持下,将南山区餐厨垃圾处理项目打造成为全国首个 “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餐桌剩余食物饲料化利用示范基地”。该项目是深圳市首个采用好氧饲料化技术处理餐厨的项目,经过十余年的不断深耕细作,通过技术创新,将餐桌剩余食物经先进技术制成优质生物蛋白,作为饲料原料用以替代进口豆粕,这一技术创新模式使得餐桌剩余食物摆脱了“垃圾”的属性,改变了传统的消灭型处理模式,为国家探索出了餐桌剩余食物资源综合利用的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新模式。

  深圳市主管部门领导表示,深圳将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优势,将垃圾分类工作成果与国家民生导向紧密结合,积极探索餐桌剩余食物饲料化利用新技术,努力提升资源节约循环利用水平,为持续推广餐桌剩余食物的绿色处置和饲料化利用,解决饲用原料进口“卡脖子”问题,维护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农业科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与深圳市南山区餐厨处理项目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在餐桌剩余食物饲料化利用加工工艺、控制规范、产品标准、质量追溯等方面开展科技合作,是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加快餐桌剩余食物饲料化利用、保障安全性的具体行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深圳的创新高地,南山区将以此次餐桌剩余食物处理项目获颁示范基地为契机,加快打造垃圾分类减量的南山模式,为深圳餐桌剩余食物饲料化利用探索一条具有南山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

  当天,政府部门有关负责同志、行业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走进南山区餐桌剩余食物处理项目,参观示范基地加工处理生产线,交流探讨餐桌剩余食物饲料化利用工作。据悉,11月9日,全国餐桌剩余食物饲料化利用加工技术研讨及现场交流会将在深圳市南山区召开。

  (审核:惠歆鸿)

  (编辑:金睿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