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深圳特区报
gdp3.46万亿元,同比增长6.0%,坐稳全国“三万亿先生”交椅,这是深圳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交出的一份成色好、分量足的“成绩单”。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深圳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着力提升科技创新“硬核力”、产业体系“竞争力”,增加全球市场“含深度”、城市发展“集约度”,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高质量、更高能级发展。
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哪些特点与内涵?深圳特区报记者连日采访梳理出十大“硬核力”。
1、制造业当家“分量足”
深圳始终坚持工业立市,制造业当家。2023年,深圳规上工业总产值超过4.8万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2%,两项统计蝉联全国城市“双第一”,继续稳坐中国“工业第一市”。
高位实现高速增长,深圳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全球领先的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
2023年,工业投资2338.3亿元、增长43.0%,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提高到23.6%。
深圳制定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18条”,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业产值增长85.3%;全年新开工5个百亿元级、10个30亿元级重大工业项目;加快推进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全年支持1200余家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开工建设75个“工业上楼”项目,超额完成建设2000万平方米优质、经济、定制化厂房空间的目标。
深圳实施制造业卓越质量工程,开展“深圳制造”品牌提升行动,打造优质高值的产品矩阵,推广先进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支持企业主导或参与制定细分产业领域国际标准。
“深圳制造”“深圳智造”和“深圳创造”,正成为这座城市愈发闪亮的标签。
2、科技创新“核力足”
欧盟日前以全球2500家主要企业为对象的报告显示,中国企业2022年研发费用总额位居全球第二。而对中国企业研发费用增加起到拉动作用的是华为,2022年投入研发209亿欧元,中国企业排名第一,全球企业排名第五。
提升科技创新“硬核力”,持续的研发投入是“硬实力”。过去十年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由4.02%升至5.81%。
深圳的创新有“6个90%”,就是90%以上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资金等都在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和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等都出自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深圳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到94.9%。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壮大,2023年超2.4万家,是2014年的5.2倍。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20年居全国城市首位,深港穗科技集群连续4年排名全球第二。
敢啃“硬骨头”,才有“硬核力”。2023年深圳市布局37个市级科技重大专项,资助技术攻关项目300多个,推动在体外膜肺氧合系统(ecmo)、核磁共振、eda、全自研数据库系统等领域取得突破,实现国产替代“零”的突破。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区域创新平台成为提升科技创新“硬核力”的孵化器和加速器。深圳已高标准建设1家国家实验室、13家全国重点实验室、4家广东省实验室、380家深圳市重点实验室等平台载体。
创新有丰厚的回报,才有不断创新的原动力。科技“硬核力”,需要知识产权保护的“护城河”。深圳是全国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和首批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制定出台了全国首个知识产权侵权违法惩罚性赔偿指引。《深圳市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方案》提出,到2025年,构建起全链条保护生态体系,构筑出更加坚固的保护防线,为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3、新兴产业集群“劲力足”
深圳统筹推进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20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8大未来产业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实施“四链融合”促进新型工业化,新增3家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2个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8.8%,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1.9%,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64.0%。新能源、新材料、智能机器人等7个产业集群实现两位数增长。
2023年,深圳出台电化学储能“20条”,电化学储能产业产值增长16.1%;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发布41个“城市 ai”应用场景清单;实施低空经济“20条”,推动出台全国首部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新开通无人机物流航线77条,载货无人机飞行61万架次、居全国第一;建成投产重投天科半导体、礼鼎载板及封装基地等先进制造业项目。
实施极速宽带、数字孪生先锋城市建设计划。开展公共无线局域网综合品质提升行动,新增无线接入点8025个,累计服务3.0亿人次。新增5g基站1.0万个、光传送网节点1653个、物联感知终端166.0万个,率先部署5g-a网络试点,新增千兆光纤宽带家庭用户85.0万户。全市域统一时空信息平台完成既有公共建筑精细化建模超6000栋,上线运行城市动态监测指标1178项,新推出数字孪生应用场景30个。上线公共智慧停车平台,接入停车位53.3万个。
4、外贸出口31连冠“名头足”
在深圳,每分钟外贸进出口值达到736.3万元。改革开放的窗口成为国际国内双循环的高效试验田。
2023年,全市进出口总额38710.70亿元,同比增长5.9%。其中出口24552.08亿元,增长12.5%,总量连续31年居内地城市首位。
贸易结构持续优化。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14.4%、占进出口总额53.6%。服务贸易进出口增长20.0%、总额1347.7亿美元。跨境电商进出口增长75.2%、总额超3000亿元。
民营企业成为外贸强市的出口主力军。据统计,2023年深圳民营企业进出口2.54万亿元,同比增长12.3%,占65.7%。
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增长9.3%,全国首个rcep农业贸易合作中心落户深圳。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新三样”出口增长33.9%。
国内国际双循环高效畅通。2023年深圳机场货邮吞吐量增长6.2%,新开通及加密深圳至伦敦、墨西哥城等55条国际航空客运、货运航线。新增12个组合港和内陆港,深圳港货物吞吐量增长5.2%,集装箱吞吐量2988万标箱、单箱货值增长6.0%。
5、绿色发展“成色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圳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新能源产业势头迅猛。
全面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建成运行全球首个光储充放一张网和虚拟电厂管理平台2.0。面向全球发布数字能源白皮书。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纳比例和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新增光伏发电装机20万千瓦、气电装机180万千瓦,清洁能源装机比重达78.7%,加快建设光明燃机电厂、妈湾电厂升级改造等项目。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循环高效利用,加快建设光明、龙华、深汕能源生态园,持续提升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和固体废弃物处理能力。
建设世界一流“超充之城”。出台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规划,新增新能源汽车充电桩16.1万个、累计28.7万个,建成投用超级快充站161座、车网互动站70座、综合能源补给站30座。
加快发展绿色交通运输体系。新推广新能源汽车12.0万辆以上,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67.9%,完成公共领域车辆、作业机械清洁化替代357台,淘汰国三以下老旧车6.1万辆。
入选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新增绿色建筑2500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2380万平方米。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29家、绿色供应链3家,获评国家级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3家。大鹏新区入选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典型案例。
6、民营经济“活力足”
深圳是活力满满的创业之都,在这里,每分钟会诞生1.1家企业,企业密度居全国第一。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如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为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国家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等政策措施的引领和带动下,深圳出台实施民营经济“20条”、降低制造业企业成本“20条”、支持个体工商户发展“33条”等政策措施,深入开展“干部助企行”“我帮企业找市场”等行动,全年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808.3亿元、办理出口退税1582.6亿元。
创业投资者信心提振,2023年深圳新登记56.5万户、增长26.4%,其中个体工商户增长44.0%、企业增长14.7%。新增“个转企”3582家、“小升规”1728家、境内外上市企业32家、独角兽企业6家。民营企业内生动力、经营活力、产业磁力持续增强。
十年时间,深圳商事主体量由2013年的95.2万户增长到如今的422.6万户,成为深圳高质量发展的底气所在、韧性所在、信心所在。
7、专精特新“潜能足”
小巨人,大能量。2023年,深圳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9家,新增数量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小巨人”企业累计742家,位居全国第二。
创新活力旺盛的深圳,不仅有华为、腾讯、比亚迪这样的龙头科技企业,还有一大批术业有专攻、极富创造力、并能在细分领域呼风唤雨的 “隐形冠军”,这些中小企业中的“小巨人”,已经成为推动深圳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深圳企业集聚、集群、集约特点鲜明,分布合理,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特色产业带、科技园区纵横交错,交相辉映。除74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深圳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10000家(其中,3009家正在公示)、创新型中小企业12256家。
这些“专精特新”小巨人大多为制造业型企业,专业程度高、创新能力强,在制造业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等多个重要领域各显神通,又高度协同,为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巨大潜能。
8、营商环境“口碑足”
企业之林的茂盛生长,营商环境至关重要。深圳连续四年获评全国工商联“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称号,并在全国重点城市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评估中实现“五连冠”。
截至2023年底,深圳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达到561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4万家。
深圳打造市场机制有效、政府保障到位的市场化营商环境。2023年,深圳搭建深圳信用(征信)服务平台,累计促成企业融资超过2500亿元,上线全国首个专属个体工商户的“信易贷”产品——“个体深信贷”,累计实现个体工商户纯信用放款超过3.8亿元。
深圳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2023年以来,已在66个领域形成轻微违法行为依法免予处罚、从轻处罚、减轻处罚、不予强制四张清单,合计2021项,1.1万家企业受益,减免处罚金额约为3.5亿元。
深圳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化营商环境。深圳海港、空港出口货物周转效能提升20%至45%,全国率先上线航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减少企业查验现场跑腿次数高达75%。
2024年深圳将对标国际通行规则,进一步放宽电信、能源电力、数据要素等领域市场准入,加快建设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促进营商环境迈向更高的水平。
9、国家级平台“动能足”
前海、河套、光明科学城,三大国家级平台,生机勃勃,动能十足。
作为最浓缩最精华的核心引擎,前海开发开放活力迸发。2023年,国务院批复《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国家部委支持前海实施“金融30条”“海关18条”“海事18条”;实施“前海全球服务商计划”,引进落地151家全球头部服务商;港澳专业人士在前海备案执业范围增加到22类。前海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0%。
“小河套”释放巨大能级。国务院出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河套开发建设正全面提速。制定深圳园区发展规划实施方案,深入实施深港联合政策包“28条”,先行先试简化科研样本出入境等5条政策,开展便利跨境科研资金流动“科汇通”试点,新引进中国一汽大湾区研究院、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等30家高端科研机构,成立国际星闪无线短距通信联盟。新增高品质科研空间30万平方米,建成运营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开工建设深港合作成果转化中心等项目。
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深圳以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为目标,举全市之力推进光明科学城建设。光明科学城正以最大力度建设大设施、汇聚大院校、运营大平台、吸引大学者。目前,光明科学城正滚动推进24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落地建设,包括9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1个科研平台、2所研究型高校和2所广东省实验室。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按下“加速键”,光明科学城强劲“吸引力”加快释放:20余支院士团队汇聚、超5400名科研人才奔赴而来、“世界500强”企业争相布局、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蔚然成势……
10、万亿消费“彩头足”
2023年深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5万亿元、增长7.8%,首次突破万亿消费大关,成为广东第二个万亿元消费城市。
全球优质商业资源加速聚深,国际品牌纷至沓来。老佛爷百货华南首店、加拿大鹅华南首店、山姆前海店、maison 21g全国首店等一大批含金量足、知名度高、辐射力强的“首店”加速聚深,带来更多元的消费新体验,持续提升“深圳消费”的辐射力和全球影响力。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全市累计引进各类首店、旗舰店、新概念店等超1000家,首店规模增速和品牌吸引力稳居全国前列。 深圳“顶流”商圈加速成型、消费新地标频频出圈、特色商业街区蓬勃发展,初步形成了由14个重点商圈组成的国家级、省级、市级示范特色商圈矩阵,呈现出“多点开花、串珠成链”辐射带动和均衡发展趋势。
从餐饮文旅消费券到购车补贴,消费券密集来袭;从全域旅游狂欢月到深圳购物季,消费节庆轮番上演……2023年,深圳拿出一项又一项促消费“硬举措”,不断激发消费新动能。
干好每一天、跑赢 2024 年。正值农历新年首个工作日,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深圳举行,鹏城处处一片干事创业的火热景象。
深圳市上下齐心协力,锐意进取,敢作善为,拿出更多实招好招服务企业和群众,加快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进一步激发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释放更加澎湃发展动能,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最好结果,坚决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勇当尖兵,努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