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草飘零的渔船人家,到改革开放以来全国最早的“万元户村”,再到加载高科技设备,实现智能化管理的现代化城市社区,深圳市渔民村的发展如同一本历史相册,每一页都记录着改革开放的精彩进程。如今,这本“相册”也等待着你的开启,新建的渔民村村史馆开馆啦!

  “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悠扬的旋律在渔民村村史馆上飘扬。12月10日,渔民村村史馆开馆仪式举行,首届渔乐文化节也于当天开幕。

  深圳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杨立勋,罗湖区委副书记、区长刘智勇,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吕漫妮,区委常委、区委(政府)办主任赖建华,副区长宋强,市史志办馆藏文献处处长詹延钦等领导出席仪式。

  渔民村不是普通的村,是一个有故事、有精神的村,它浓缩和见证了深圳经济特区从边陲小镇到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发展传奇,留下了三代中央领导同志的深情足迹。

  杨立勋表示,今天我们看到改造重建的渔民村村史馆和文化长廊,全面记载和展现了渔民村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下发扬敢为人先、勤劳务实、团结奋斗的渔民村精神,实现了从深港边陲的小渔村发展成为现代化国际化花园幸福社区的历史性跨越。

  宋强表示,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罗湖按照民生七优的标准创建渔邨先行示范社区,改造重建渔民村村史馆和文化长廊,传承渔民村精神,为罗湖广大干部群众打造了一个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基地。

  全国首批社区股份公司、农村城市化改造样板……一个个勇立潮头先行先试的大胆实践令渔民村成为闻名全国的改革开放“鲜活样本”,生动演绎了“敢为天下先”的特区精神。走进渔民村村史馆和文化长廊,你会一次次惊叹于这个“小渔村”所蕴含的大能量。

  现场揭秘 走进渔民村村史馆和文化长廊

  穿过长达350米的渔民村文化长廊,28幅墙面浮雕栩栩如生,生动再现了渔民村70余年发展历程中的标志性事件或重要节点故事。

  以《党的关怀》开篇,再到《春到渔村》《创新发展》《渔村精神》,循序渐进讲述了渔民村在改革开放中的奋进历程。

  走到文化长廊的尽头便是渔民村村史馆的入口,步入村史馆内目睹着一张张浸满时光记忆的老照片,细细聆听讲解员娓娓道来的渔民村历史故事,往日的流金岁月仿佛历历在目。

 50年代的渔民村 50年代的渔民村
如今的渔民村如今的渔民村

  村史馆面积约278平方米,展览按历史发展的脉络,通过图文、实物、场景、视频和交互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全面、系统展现了渔民村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渔民村改革发展的历史经验,展示渔民村的时代精神,接下来就带大家一起逛逛村史馆吧。

  序厅用砂岩浮雕的形式展示了“勇立潮头”村史展览的主题,大屏幕播放着《乘风破浪再启航》渔民村纪实片,全面展示了渔民村的发展历程。展览主要分为四个部分,逛下来收获满满。

  (一)当家作主  深圳解放渔民上岸

  该部分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渔民村村民上岸定居,集体劳作,在社会主义建设浪潮中砥砺前行的历程。

 早期的渔民村村民浮家泛宅,在水上生活。最早漂泊在东莞一带,被称为“水流柴” 早期的渔民村村民浮家泛宅,在水上生活。最早漂泊在东莞一带,被称为“水流柴”
路过罗湖桥时,村民们无意间发现深圳河水清鱼肥,决定住在这罗湖山脚下u字形河套“犁头尖”打渔,开基立业,后演变为渔民村。20世纪50年代,他们开始了上岸定居的生活路过罗湖桥时,村民们无意间发现深圳河水清鱼肥,决定住在这罗湖山脚下u字形河套“犁头尖”打渔,开基立业,后演变为渔民村。20世纪50年代,他们开始了上岸定居的生活
20世纪六十年代,以出海作业为主的渔民村村民 20世纪六十年代,以出海作业为主的渔民村村民 

  (二)共同富裕  全国首个“万元户村”

  这部分主要介绍了,深圳经济特区建立,渔民村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勤劳致富,成为最早的“万元户村”。在改革的道路上阔步前行,村民们的生活日益富足。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紧邻罗湖口岸、与香港仅一河之隔的渔民村,占尽了天时地利。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渔民村充分利用其地理优势和特区政策,跑运输,建酒楼,发展养殖业,兴办三来一补,投身罗湖大开发。

  1981年渔民村的集体收入就达到60多万元。全村30多户村民,户均收入10588元,率先成为了全国闻名的“万元户村”,实现了共同富裕。

  1992年11月28日,渔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这是全国第一批村办股份合作制企业,渔民村在改革的进程中又留下了光辉一页。

  (三)和谐社区  旧村改造成功典范

  这部分则介绍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二十一世纪初,渔民村为开展旧城改造,建成花园式住宅小区,实行统一招租,集中管理,努力建设和谐社区。改造前后渔民村的照片,让我们直观看到了改造前握手楼的恶劣环境和改造后花园式小区优雅幸福环境的鲜明对比。

20世纪90年代渔民村鸟瞰图20世纪90年代渔民村鸟瞰图
建成后的新渔民村环境优美,功能齐备建成后的新渔民村环境优美,功能齐备

  渔民村旧村改造开创了大城市城中村改造的成功范例,相关经验在《求是》杂志刊发推广。

  (四)先行示范  新时代新罗湖新渔村

  该部分主要讲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渔民村加强党建引领,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新模式,推行股权改革,积极融入和投身“双区”建设,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再闯新路,努力创建先行示范社区。更多内容,欢迎大家前去参观。

  罗湖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区,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公共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先后争创了全国文化先进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等荣誉和品牌,也诞生了《春天的故事》等,一批家喻户晓的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渔民村村史馆建成使用,为罗湖增添了一个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

  渔乐文化节欢乐启幕 感受新渔村的甜蜜生活

  当天,渔民村文化广场还举行了首届渔乐文化节,美食宴席,居民齐聚一堂,感受渔乐文化节的热闹。

  “大盘鱼”“渔米糕”“小渔村乌梅酒”……一道道传统美食承载着悠悠的渔村故事,也蕴含着渔民村的事业“步步糕升,年年有鱼,长长久久”的美好寓意。同时,这也是一场文化盛宴,上演了多个渔民村人创的舞蹈、独唱、诗朗诵、曲艺等。如今,渔民村人的生活正越过越甜蜜。

  党建引领下的渔民村,精神物质双丰收,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极大提升:

  老人们可以在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唱歌、跳舞;生病了去渔邨社康中心,喜欢粤剧的到“渔人码头文化室”;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落户于此,深圳诗词协会也将也将在渔民村设置创作点,几乎“年年有菜单、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社区文化生活能量十足。

  深圳市渔丰股份公司董事长吴颂球表示,寓意“风生水起,扬帆起航”的村标雕塑雄立在村口前,“敢为人先,勤劳务实,团结奋斗”的渔村精神铭刻在文化长廊上,是改革开放使“小渔村”变成了大都市。深圳四十年的发展,就好比一幅美丽的历史画卷印刻在心中,渔民村是其中的浓墨点。

  伴随着中国腾飞的脚步,昔日的“小渔村”正乘风破浪,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扬帆启航再出发,努力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审核:刘昱蝉)

  (编辑:何卫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