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深圳特区报
投入10亿美元,花费10年时间,而成功率只有1%,这样的创业项目有多少人会去做?
实际上,新药研发“九死一生”,这是业内的经验之谈。其对资本强度、竞争策略和技术创新有极高要求,特别对初创企业来说,现实其实更加残酷。
作为中国第一代创新药的领军人物,鲁先平博士率领团队用了21年来证明,中国人也可以做自己的原创药——2014年开发出我国首个获批上市的原创抗肿瘤化学新药西达本胺,成为中国首个向美国等发达国家授权使用的中国新药发明专利,开创了从“中国仿制”到“中国创制”的先河,更为全世界人类的生命健康作出重要贡献。
日前,深圳市委宣传部组织策划的“稳中求进向未来·深圳媒体‘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活动走进深圳微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芯生物”),探寻中国创新药研发的成功密码。
“九死一生”拓荒中国原创新药
鲁先平从小就有一个朴素的愿望:帮助更多的人摆脱疾病的缠累。
在川大读书时,他选择了生物化学专业,毕业后进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硕博连读,之后又远赴美国进行博士后研究,为的就是有朝一日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20多年前,中国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制药企业,制药生产能力全球第一,原料药生产能力全球第二,但是盈利水平非常低。究其原因,就是绝大部分药企都在做专利过期的仿制药。
做原创新药到底有多难?一组数据足以说明,实验室的研究成果仅有7%能通过动物体内评价进入临床,平均每5个进入临床试验的药物,最终只有1个能够获批上市,即成功率只有1%。
从成本来看,一个新药从发现到产品上市的机会成本为10-15亿美元,耗时10-15年时间。
实际上,我国有着急迫、重大的医疗需求。在过去20年,中国癌症死亡人数呈上升趋势,由于原创新药缺乏、进口药物不可及、价格不可承受等原因,给人民群众看病带来很大负担和困难。
“身为60后,我们这代人心中始终有一个共同而朴素的想法—无论我在世界的哪个角落,我们永远都希望用个人所学去回报曾帮助我们成长的祖国和人民。”鲁先平坚定地说,这不是一句空话。
在微芯生物总部的历史陈列长廊里,一张经时间洗礼泛黄的老照片格外引人注意,这是鲁先平和宁志强、石乐明、胡伟明等几个创始人在圣地亚哥的首次重要会议的留影。
这次聚会,几人相谈甚欢,他们怀着为祖国医药研发作贡献的赤诚之心,决定在中国快速有效地开发安全优效的原创药。
大海捞针选出新药“小分子”
在确定“回国研制中国人自己的原创药”后,选择去哪个城市成为后来成功的关键一环。
原创药的研发有“三高一长”的特点,即高风险、高投资、高回报和长周期。
在行业摸爬滚打多年,鲁先平深知,公司必须设在一个“钱多”的地方,利于募集资金。经过一番考察,鲁先平发现深圳的市场经济成色高、民营科技企业活跃、有海量的资金,以及开放包容的创新氛围与优美的湾区环境,更重要的是政府有意营造一种氛围——鼓励企业大胆创新创业,“这一点让我们这样的企业非常愿意选择到深圳”。
2001年3月,深圳微芯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深圳成立。
“原创新药的研发,犹如大海捞针,两千个分子,就会形成三万六千个数据点,对一组靶点筛选一次,就要进行三十万次的试验。”鲁先平表示,当时,美国制药企业研究发现了一类网状分子,对淋巴癌的治疗效果很好,而微芯生物研发团队发现的是一类线性的分子,它具有更为独特的生物学作用,可能带来革命性的临床治疗前景。是跟风还是坚持走自己的路,当时微芯内部引发了非常大的争论。
鲁先平和公司的科学家团队,每天查阅大量的资料,在实验室里筛选各种实验数据,论证、推翻、再论证,有时候大家讨论到废寝忘食。
研究证明,新发现的苯酰类结构分子能够激活免疫细胞表达,参与分化、增值、免疫调控和炎症的形成,还有可能影响肿瘤上皮细胞的分化。随着无数设计优化苯酰类的结构,全新分子实体西达本胺终于诞生了。
“我们自主开发的药物筛选工具——基于化学基因组学集成式药物发现与早期评价平台立了大功。”鲁先平感叹说,他们坚信这个分子结构具有独特性,但在当时,能懂的人不多。同时,苯酰类的结构天生比较麻烦,成药性差,一般的药物化学家不太可能选择这一类分子去进一步开发。正是基于这个平台,使微芯生物的开发成功率、开发效率处于全球领先水平。
就这样,鲁先平和团队继续前行,万里长征迈出第一步。
多方援手帮助渡过危机
纵观微芯生物的发展历程,你会发现公司发展势头迅猛,几乎每年都有重大突破,其中有几个重要节点:2002年首次发现西达本胺分子和西格列他钠分子;2006年获得西达本胺i期临床批件;2007年首次发现西奥罗尼分子;2008年,西达本胺在中国的i期临床试验完成;2010年,西达本胺在美国启动i期临床;2014年,西达本胺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适应证获cfda批准上市;2017年,西达本胺纳入国家医保目录;2021年,西达本胺治疗成人t细胞白血病(atl)和复发性或难治性(r/r)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的上市申请获日本pmda批准……
实际上,微芯生物在2005年曾遭遇融资困难,濒临生死一线。
2005年11月,中国首个抗肿瘤原创化学新药西达本胺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提交了临床试验申请。当时,根据我国新药注册审批制度,审批时间至少需要6个月,这成为了鲁先平最头疼的事情,原创药是一项大工程,每天都在“烧钱”,第一轮融资5000万已所剩无几,他们必须开始第二轮的融资。
此时,有些投资者也开始动摇,当时中国医药行业最受资本追捧的是外包模式(cro)。投资人希望微芯生物转做现金流更好的外包服务。但鲁先平的态度很坚决,cro不是他的理想,“我带领团队回国艰难创业不是为了做cro,而是要做中国自己的原创新药”。
“我们团队把60%的工资都砍了。为了造血,开始将西达本胺进行国际专利授权,很快给公司带来收入。”鲁先平说,这些举措让投资者看到了希望,特别是深圳的投资机构,关键时刻投资支持微芯渡过难关。值得一提的是,国家、省和市里对微芯的支持力度也特别大,给公司研发工作雪中送炭。
否极泰来。2008年5月,西达本胺的i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出了令人振奋的药效和安全性。另一方面,面对产业化的巨大压力,深圳市政府及时出手,为其代建产业化基地,为新药成功上市打下坚实基础。
2015年2月,西达本胺生产基地通过gmp认证,正式上市销售。
艰辛创新换来果实甜美
对于微芯名字的由来,鲁先平这样说:利用微阵列芯片进行药物早期筛选,这正是公司核心技术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另外,也寓意汇聚微小的力量,提升创新药物的核心竞争力,为中国医药事业带来质的飞跃。
在鲁先平创立微芯的20多年里,很多人都问过他一个问题:“你为什么非要去做原创新药?”
鲁先平说,比如外周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恶性程度非常高的疾病,5年的生存率大概是25%,以前这个领域没有国产药可用。10年来,全球一共有三个新药,两个新药在美国(注射),另一个就是西达本胺(口服),用美国产的药治疗分别需要14万元/月和28万元/月(人民币),这个价格一般家庭很难承受,而西达本胺疗效、毒副作用等各方面都更好,医保价格才1.6万元/月左右,做中国老百姓用得起的创新药,这就是我们要做这个事的意义。
西达本胺的获批上市,填补了我国外周t细胞淋巴瘤治疗领域的空白,为中国患者带来了疗效和安全性更优的临床获益。先后受英国皇家化学会、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以及美国化学会旗下年度综述邀请,以西达本胺作为新药开发典型案例进行分享,这是中国医药行业首次在药物发现技术及产品创新上受到国际科学界的广泛瞩目。2016年西达本胺获评中国医药创新“最具临床价值创新药”,2017年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颁发的“中国专利金奖”。
2019年8月12日,微芯生物在科创板上市,也为公司发展按下“快进键”。
公司登陆科创板上市时,鲁先平这样说:“作为一位创新者,我觉得我们存在的唯一个理由就是,在生存环境可能还不是最完善的时候,坚信自己的目标,坚持一步一个脚印去做,最后引起示范效应,带来行业变化。”
二十多年来,微芯生物新药管线始终专注于有明显差异的新分子结构体、具有全新作用机制、全新治疗模式、显著优于现有临床治疗药物、可满足临床新治疗需求的创新药。独立承担数十项国家“863” “十二五”“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及“重大新药创制”项目,累计申请境内外发明专利400余项。
目前,公司自主研发新药西格列他钠获批上市,成为全球首个获批治疗2型糖尿病的ppar全激动剂;原创新药西奥罗尼治疗小细胞肺癌、卵巢癌的临床3期正在开展中;cs12192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适应证目前正在国内开展i期临床试验。
“原创药最美丽的地方,就是花费10多年时间研发,一旦成功,原创药的革命性疗效能够有效解决临床亟须,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其他人只能望其项背。创新的过程越艰辛,收获的果实越甜美。”鲁先平如是说。